爬山意志

《青岛点滴之八》

在青岛的时候,总不断听到那边的人说一定要去崂山看看。

去咯,不爬山的朋友也说要去看看的,所以就去咯,虽然她已经表明是在山下等的,哈哈!

可是哦那座崂山真的是分三条路线去的,而且不同入口不同风景的,虽然资料写的是太清宫索道那个入口,(相信就是看到很多道教庙宇的风景区吧?!)但是不懂为何每次要去一个地方,打车去的时候,总是没有到我们想像中的地点,可能我们又说那个最高峰的名字吧,那个最高峰叫巨峰,所以司机把我们载到去巨峰索道。

(如果从我们住的地方打车去就会很贵,所以我们在住处门口搭巴士到最后一站再打车去,不然也可以走去比较远的另边直接搭巴士去,之前有人说他们搭几号的巴士可以直接到。不同巴士到不同入口。)

要买入门票,60岁以上的半价,真的是抵,本人很羡慕,另个朋友说她才不要那么老,呵呵!买了入门票,还要买载我们到索道处的车票,到了索道处,还要买缆车的票。

我们知道那边没什么东西吃,所以做了三文治去“野餐”,饱吃一顿,本人先慢慢爬梯级而上了,另两个朋友说随后会爬。

爬山还是山路比较不会那么喘,梯级要提脚不但气喘如牛,脚也够酸。一面爬一面看前面那么多级的楼梯,心想何时才可以到呢?

一面爬又一面想着爱爬山的朋友KBB和LCP&NSK,如果他们也来就好咯,不会我一个人孤身上山。

一面爬一面回头和东张西望风景,看的是各种形状的山头,还有远处的一片海。听听左右那些陌生人,有些说快到了,有些说还要爬一段呢!

远处听到那些不知在山上哪个角落的人在“呀呼”大叫,似乎大喊他们已经爬到最高峰而在欢呼了。

抬头望望,天啊,那个桥和亭子那么远,是顶吗?

看到两个说随后要上来的朋友怎么没来?怕他们都在山下等,于是想打回头路走,幸好下了几级看到他们在那边停下休息了,有了伙伴,就继续往上爬吧,继续把意志力找回来!

青岛崂山是山东半岛的首要山脉,最高峰崂顶海拔1133米,是中国海岸线第一高峰,有着海上第一名山之称。

它屹立在黄海之滨,高大宏伟。当地有一句古语说:“泰山云虽高,不如东海崂。” 山光海色,道教名山。

山海相连,山光海色,正是崂山景色的特征。在全国的名山中,唯有崂山是在海边拔地崛起的。绕崂山的海岸线长达87公里,沿海大小岛屿18个,构成了崂山的海上奇观。

古时有人称崂山“神仙之宅,灵异之府。”传说秦始皇、汉武帝都曾来此求仙,这些运动,给崂山涂上一层神秘的色彩 。

崂山是中国知名的道教名山,过去最盛时,有“九宫八观七十庵”,全山有上千名道士。知名的道教人物丘长春、张三丰都曾在此修道。原有道观大多损坏。保存下来的以太清宫的规模为最大,历史也最长久。


比较特别的“石头”,叫“自然碑”,本人倒看到像只孤独的猫!

自然碑是巨峰游览区第一石景。这一座方形的巨大石崮,高约40米,宽约10米,崮顶外凸,下方平削,从南面向北看,就像一座巨大的石碑,因此取名为“自然碑”,是崂山众多著名的象形山石之一。

从正面看,碑身左上侧向外突出的一块石头,就像一只活泼可爱的小猴子,那眼睛、鼻子和嘴,一只前爪,活灵活现,使我们又一次感悟到大自然神功造化的奇妙。

关于这块奇特的自然碑,当地至今还流传着一段神奇传说:很久以前,山里老虎很多,经常伤害人畜,使得山民不得安生。

“神仙”李铁拐来崂山采药时,得知恶虎为患的情况后,便把虎王唤来,立一木桩,严令其带领群虎回到关东深山老林,木桩不烂,不得回来,山民一时得以安宁。然而,老虎不久又从关东偷偷袭来,变本加厉地伤人害畜。李铁拐闻讯后,一怒之下,便把自己的铁拐插在这里,告诉它们,铁拐不烂,休想回来。岂料老虎把李铁拐的话当作耳旁风,照来作恶,而且夜夜向铁拐撒尿,不几年工夫,铁拐也烂掉了。李铁拐忍无可忍,才打造了这块具有法力的巨大石碑放在此处,发誓道:“石碑不烂,不许回来!”


索道入口处

从缆车里望出去的山景,松树“贴”在石峰而长的~

还没开始爬就先看到梯极~

一面爬一面看看,原来这叫“海上名山第一”~


还有这么高要爬啊~

看看老人家也爬到了,惭愧吧?!

这个桥叫先天桥~


快到了快到了,这个叫巽门(读xun)


这是之前在下面遥望以为很高的亭子(摘星台?!),结果现在是从最高往下望着它!

这次我们似乎没有真正看到崂山,因为去的这个景区多是看奇石,感觉有道庙的景区比较像传说中的“神仙之宅”!不懂是否还会再去青岛再去崂山爬另一个景区呢?也许会,也许不!要走的路何其多,旧地重游似乎太奢侈!

爬山真的要靠意志,起码零零壹就是,不然真的可以任何时候半途而废。

就如活死人的显样生活里,如果没有意志力,不可能天天早上五点要起来,如果没有意志力,不可能每天做着不是很厉害的东西,如果意志力用尽,迟早放弃了。

或许意志是被逼出来的,可以说没有退路,只有往上爬,或者如果要放弃,也得经过下山的阶段,很多时候都是上山容易下山难。

Read Users' Comments (0)

通往栈桥

《青岛点滴之七》

听到栈桥,不知为何会把它和栈道连想在一起?!(在险绝之处,傍山架木以为路,叫栈道)

结果从劈材院往上走,终于走到栈桥,原来是这个样貌的!


看到两个有点胖的大叔在栈桥旁轮流表演跳水,佩服他们在有点冷的天气,还可以不间断的轮流跳水!幸好不是冬天!


看介绍了解吧~
青岛栈桥又称前海栈桥、南海栈桥、大码头。

位于青岛市市南区海滨,青岛湾北侧,与小青岛隔水相望,北端与中山路成一直线相连,被视为青岛市重要标志。

栈桥是青岛的象征,到青岛来的游客如果没去看一看栈桥,那就等于没来青岛。

青岛栈桥原长200米,经过历次重修,现在为440米。

栈桥始建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为总兵衙门章高元所施。全长200 米,宽10米,石基灰面,桥面两侧装有铁护栏,是青岛最早的军事专用人工码头建筑。




德国侵占青岛后,栈桥成为货运码头 。1901年5月扩建,北段为水泥铺面,铁护栏改为铁索护栏,并将桥面向南延长至350米,延长部分为钢架木面结构,增铺轻便铁道,以利运输。

1905年前后,商货运输移至青岛大港,栈桥遂成为船舶检疫、引水专用码头。1931年9月至1933年4月,青岛市政当局投资25.8万元扩修,将原桥的钢木结构部分,改建为钢筋混凝土34排桩通透结构,桥面铺以水泥,桥身延长至440米,同时将桥面高度提高了0.5米,并在南端增建了个字形防波堤,堤内新筑具有民族风格的双层飞檐八角亭阁,定名回澜阁。从此,栈桥成为青岛的重要标志性建筑物和著名风景游览点。

栈桥的两边有铁链护栏和莲花路灯,尽头建有三角形防波堤,呈“个”形,以减弱风浪的冲击。并且在桥的南端建了一座名为“回澜阁”亭子,亭子采用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风格,八角形,以金色琉璃瓦覆盖,24根红漆柱子支撑,亭内有螺旋形楼梯可供游人登高远眺,感触天海一色,海心空明之感。之后,在1984年、1998年青岛市政府对栈桥进行了全面整修,在保持原有风格的基础之上,入口处铺砌花岗岩台阶,桥面以彩砖铺砌,使桥体更加坚固美观,桥面宽敞。

Read Users' Comments (0)

青岛公园

《青岛点滴之六》

去公园赏赏花吧!

青岛中山公园~


中山公园是青岛市最大的综合性公园,公园三面环山,南向大海,天然造就了这处风景佳地。园内林木繁茂,枝叶葳蕤,是青岛市区植被景观最有特色的风景区。公园东傍太平山,山南麓的青岛植物园内,近百种林木与公园的四时花木连为一体,树海茫茫,郁郁葱葱,游览其中,给人以清新悦目、欣欣向荣的感觉。

鲁迅公园~

印象中的公园应该就是花花草草,但是来到鲁迅公园,以为去错地方,怎么又是海边和礁石?问了人才知道这里最特别的是红礁石,而且它有几个入口处,结果我们又是在最后才从前门出,终于看到介绍中的那个大门!

鲁迅公园沿狭长基岩海岸东西伸展,全长连绵2公里,占地面积约4公顷,公园内红礁、碧水、青松、幽径、亭榭逶迤多姿,景色煞是迷人,是一处兼有园林美和自然美的风景区。




鲁迅公园位于青岛市区小鱼山南麓、汇泉湾畔,为青岛最具特色的临海公园。

1929年我国著名园艺家葛敬应先生借其抱岸环海的自然环境,依势造型,辟建而成。1950年,为纪念鲁迅先生而易名。

青岛鲁迅公园正大门是原先留存的牌坊,正面由鲁迅先生手书拼成四个大字——“鲁迅公园”。背面由当代碑帖鉴赏家郑世芬1932年所题“蓬壶胜览”,“蓬”指蓬莱,“壶”指方壶,都是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就是说鲁迅公园的景致可以同“蓬壶”仙境相媲美。1986年10月鲁迅先生逝世50周年之际,全市青年捐款修建了一尊三米高的鲁迅先生站立花岗岩雕像,立于正门处。此像为青岛雕塑家张白涛所作。


海边处处见到垂钓的人,原来
钓鱼在青岛是一种很普及的爱好。安逸、从容的生活使得钓鱼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兴趣。一个假日,一支鱼竿,悠哉的心情加上或多或少的收获,青岛人的另一种满足由此而来。


在公园见到一对“老夫少妻”(这是我们自己的猜测,但应该不会错),只是“少妻”自个儿跳着礁石到下边的沙滩去,而拿着拐杖的“老夫”感觉行动不太方便,无法下去,她也没有扶他,他只有坐在岩石上。我们不齿那个“少妻”那样“不理”“老夫”的态度。

感觉那个老人,虽有人相伴,但在一些时候,却似乎还是与孤独同在。在那个时候,他只能远远地观望她的背影,而她也似乎不高兴他的缓慢!

看着一个站在平地上的老人,遥望着站在海边岩石上的人,感觉到那是最远的距离!

Read Users' Comments (0)

画画天地

《青岛点滴之五》

青岛八大关这里处处是写生的好所在,凉凉的天气加上一片绿意,学生们就坐在路旁写生。

向来都挺羡慕会画画的人,以前考试更羡慕考画画的朋友,似乎不需苦读,随手画画就可以得分,只恨自己不会画出一幅美图,看似那么轻而易举的事,原来是需要天份的!

在青岛的那几天,时间是自己的,想要去那里就去,而且可以慢慢走,难得自己真的放慢脚步,不懂是脚步越来越慢了,还是已经老了,哈哈!

走着走着,又看到新人在拍婚照,真的是处处是好景!


到处乱走,走着走着,看到有人在浇树!




花石楼(黄海路18号)是八大关中最著名也是最有代表性的一栋别墅,如果按近代欧式建筑传统模式去套它,好像并不十分贴切。

此楼建筑面积753.7平方米,院内面积4.5亩。楼的主体共5层,顶层为观海台。花石楼据说是1932年由一位俄罗斯人格拉西莫夫修建,它的建筑风格是典型的欧洲古堡式,又融入了希腊式和罗马式的风格,也有哥特式的建筑特色。

由于是用花岗岩和鹅卵石建成,故得名花石楼。花石楼主体共分五层,顶层为观海台,侧有铁尖顶。由圆形和多角形组合而成的建筑物正面造型,别致有序。而既可用于栽花,亦可用作晚间燃火照明的楼门台阶下花岗岩石尊,足见设计者之匠心。


八大关是最能体现青岛“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特点的风景区,所谓"八大关",是因为这里有八条马路(现已增到十条),是以八个关口命名的,即韶关路、嘉峪关路、涵谷关路、正阳关路、临淮关路、宁武关路、紫荆关路、居庸关路。
这十条马路纵横交错,形成一个方圆数里的风景区。

八大关的特点,是把公园与庭院结合在一起,十条马路两侧到处是郁郁葱葱的树木、四季盛开的鲜花。人行道树种各异,如韶关路全植碧桃,春季开花,粉红如带;正阳关路遍种紫薇,夏天盛开;居庸关路是五角枫,秋季霜染枫红,平添美色;紫荆关路两侧是成排的雪松,四季常青;宁武关路则是海棠……从春初到秋末花开不断,被誉为“花街”。

八大关内的建筑集中了俄式、英式、法式、德式、美式、日式、丹麦式等20多个国家建筑风格,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

风格多样的建筑使这里成为电影外景的最佳选择,如《家务清官》、《苗苗》、《13号魔窟》等40多部电影和20多部电视剧都在此拍摄,现在的很多歌星的MTV外景也选在这里,比如叶倩文、林子祥的《选择》、《重逢》就是在八大关拍的外景。

八大关是来青岛必看的景点之一,用时大约一上午或大半天。

Read Users' Comments (0)

去海边吧

《青岛点滴之四》

虽然不游泳,但就是喜欢海边,身在热带地方的海边当然美,去到给海岸线“围”着的青岛,冷浪和冷风,又有另番风景!

青岛海边几乎被定为景点,还有很多个海浴场,除了平时见过的沿海风景,那一天我们要去八大关,结果原来其中一个点就是第二海水浴场,介绍说,这个第二海浴场因地处太平湾,所以又称太平角海水浴场。

冷风吹来,但海边却相当“热情”,因为有几对新人在那边拍婚照,各种姿态皆有,有像戏剧里的新郎背新娘,更有搞笑的场面,新娘趴在沙滩上,抱着新郎的脚,似乎要新郎不准走的样子。

风那么大,真难为了穿露肩装的新娘子,有些拍完照即穿上冷衣,不过也可惜了婚纱,雪白的婚纱在沙滩上如此被“践踏”到肮脏极了,如果是租的,以后还有人租吗?洗会干净吗?哈哈!

可能五月是结婚的好季节吧,海边、公园和一些景点都有新人在拍照。

海边风景,也有人在野餐露营,有一家大小在嬉戏,还有年轻朋友结伴游海,当然也有像我们这些旅人。

除了这个第二海浴场,另有一个叫石老人海水浴场。那是因为我们住处外面的巴士路线的最后一站,所以我们有一天就搭了317路的巴士前往这个地点,车费一律一元人民币。

可是当天有雾,我们看来看去都不见什么“石老人”,只是在另一天去的时候,远远拍到朦胧的石老人,话说石老人是有这样的传说~

相传,早年间在崂山的午山脚下,住着老渔民和他的女儿牡丹,相依为命,以打鱼为生。

牡丹六岁就没有了母亲,她从小乖巧伶俐,长大后花容月貌。一次,老渔民生病了,孝顺的牡丹安抚照顾好老父亲后代替父亲驾船出海打鱼去了。

不料,被正在出巡的海龙王撞见了,海龙王见牡丹年轻貌美,便把她抢进了龙宫,可怜的老父亲日夜在海边呼唤,望眼欲穿,直盼的两鬓全白,腰弓背驼,仍执著的守侯在海边,后来趁老人坐在水中拄腮凝神之际,龙王施展魔法,使老人身体渐渐僵化成石。

姑娘得知父亲的消息,痛不欲生,拼死冲出龙宫,向已变做礁石的父亲奔去。她头上插戴的鲜花被海风吹落到海岛上,从此,附近的长门岩、大管岛长满野生耐冬花。当姑娘奔跑快到崂山时,可憎的龙王又施展魔法,把姑娘化做一巨礁,孤零零的定在海上。从此父女俩只能隔海相望,永难团聚。后来就有了“石老人”和“女儿岛”。


从网上找来两张远和近的石老人照片:


不过从巴士下来所见到的东西是以下这个看似帆船的东西,其实是什么我们也不知道,哈哈!另一边就有另一座像很多贝壳组成的东西!

Read Users' Comments (1)人言吾语

去哪劈柴

《青岛点滴之三》

几次要去劈柴院的时候,和朋友打车去,上车朋友总要作劈柴的手势,让司机知道我们的目的地。

这个有点奇怪的名字由来是什么,也是从网上得知的~
劈柴院这名字的来历,有人说,这里原先是个“劈柴市”,全是卖劈柴的。还有人说,这些劈柴除了供市民烧火做饭,还供应大窑沟窑炉烧制砖瓦等等。在刘筠的诗集《青岛百吟》中的一段注释:“劈柴院近中山路,最繁闹之区。院内皆劈柴架屋,故名。贵人不屑一顾,然房租轻而价廉,穷措大得往来其中焉。”这就是说,劈柴院是因为里面盖了许多临时的商用“劈柴屋”而得名的。这些“劈柴屋”,为一些老青岛人所熟知,大多是一些随意搭建的破板房,低矮潮湿。


喜欢走在这种类似古镇的地方,虽然未见过它的“原来面貌”(因为发展可能很多旧的已拆除,新建过后,或许少了一点古老的味道。)虽然感觉只有三条街,但也有前门和后门,第一次去的时候,从后门进,前门出。前门左右是店面,如果没走进去,可能都不知道里面的世界。

第一次去的时候天气不错,还吃了饺子,不会太贵,不过好笑的是,我们两个人只吃一碟十只饺子,但隔壁座的两个女人一人叫一碟十只饺子还叫了菜跟粥呢,她们见我们吃这么少,就说她们很大吃才那么胖,哈!另一次去天空下着雨,我们只是进一家店里吃饭,就往上走去另个景点!

劈柴院里有间江宁会馆,可以一面吃东西喝茶看大戏,不过大戏好像星期五才有,平时应该是其他艺术表演,第一个星期五前去,没在这个会馆里吃东西,只是假厉害的在拍照,可是相机没电了,只有暂用手机拍,可惜储存空间又有限,第二个星期五跟另两位朋友前去,这次朋友请吃,但是本人似乎志不在吃,就只是感受在那里的气纷。



特别对那个长形嘴茶壶有兴趣,以前看过朋友也是在中国的照片,有过这种茶壶,原来它叫龙嘴大茶壶吧,倒茶的那个小伙子行动特快,手脚不够快的我们拍不及,又不能像摄影记者那样要人家重新摆姿势给拍,不过他知道我们要拍他时,就特别摆了不同的姿势,平时就只是那样远远倒茶。



知多一点~
青岛具有百年历史,因此,劈柴院中山路门上雕刻的“1902”就有了足够的冲击力。因为这意味着历经百年沧桑的劈柴院见证了青岛的发展历程。

其实,劈柴院本身也体现着青岛的文化特征。劈柴院是旧青岛典型的里院建筑,同时还具有浓郁的江浙民居情调。狭窄的道路、比肩而立的二三层小楼、古朴的青色砖墙、厚重的木质大门处处体现着江浙特色,也见证了青岛这座移民城市的发展历程。

Read Users' Comments (0)

五月的风

《青岛点滴之二》

五月的青岛感觉很好,虽然怕冷的自己10多度左右也觉得冷,但这次的冷,只是冷在表皮,而不是以往那样冷到心里,所以喜欢上了这里的天气和空气。

托朋友QL的福,可以入住“高级公寓”,附近就是五四广场,步行过三条路就可以到了,所以有时早上去走走,傍晚也去走,走一次拍一次那里的景和五四广场的标志《五月的风》。

第一次是晚上去,广场那里热闹但不拥挤,有人在那做“晚操”,耍耍太极,踢踢毽子,溜溜狗,也有人放风筝,真的是写意的生活!

《五月的风》是座落在“五四广场”的标志性雕塑,高达30米, 直径27米,重达500余吨。 该雕塑以青岛作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索(青岛的主权问题)这一主题充分展示了岛城的历史足迹, 深涵着摧人向上的浓厚意蕴。雕塑取材于钢板,并辅以火红色的外层喷涂, 其造型采用螺旋向上的钢板结构组合,以洗练的手法、简洁的线条和厚重的质感, 表现出腾空而起的“劲风”形象,给人以“力”的震撼。 雕塑整体与浩瀚的大海和典雅的园林融为一体,成为“五四广场”的灵魂。


周末的早晨,前往五四广场,青岛这个时候早上五点前就已经天亮了,就如这里的早上七八点钟,但夜色也不会早到,而是在正常时间才掀开它的夜幕,所以感觉可以玩的时间很长。呵呵!

在那个早晨,先是看到一个老人家用大支毛笔沾水在广场空地“挥春”,又看到靠近音乐广场的公园,另一个老人家在吹笛子,广场的人们在早操过后,又有个人表演太极,再有团体表演太极扇,一个德国妇女也加入她们的阵容,结果惹得她的团友在旁哈哈笑!之前还有喷火表演,但自己错过了,因为走远了去拍其他的东西,哈!


音乐广场也有几位音乐家的石像,贝多芬、聂耳等,地上还有“音乐豆芽”!
由青岛市政府投资兴建的音乐广场,位于浮山湾畔,东接五四广场,北临少儿活动中心,占地面积为36000平方米,于1999年9月18日正式启用。这是一处以音乐为主题的文化休闲广场。


五四广场前后都有景观,似乎走到哪,都是沿着海岸线。过去几届的国际帆船比赛都是在青岛举行,08年的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帆船比赛场地也是这。

另一头有个手和脚的雕像,当时看不懂那代表什么,以为是心手相连之类的,回来上网查了,才知道原来那个叫《天地间》~

《天地间》直接选取人类最具有行为特征的手和脚,以脚踏大地、 手托巨球的造型,来表现万物之灵的人驾驭自然、改造世界的力量。 作品高12米,雕塑材质为锻铜,给人以典雅古朴和庄重的感觉。


眼睛看到的就记下拍下,没看到的,有机会再看吧!

二号园区位于青岛市少儿活动中心与电影城之间,共有雕塑10座。 根据总体规划,延续中华文明的雕塑主题,重点服务于儿童, 利用雕塑、绿化等艺术和自然语汇起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为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道德文明提供轻松活泼、环境优美的德育基地, 利用这10座雕塑演绎出一段段历史、一个个传说。 这10座塑像为《伯乐相马》、《孔融让梨》、《猴子捞月》、《曹冲称象》、《磨杵成针》、《司马光砸缸》、《对弈》、《闻鸡起舞》。

Read Users' Comments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