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一听栋笃笑
大概知道所谓的栋笃笑,就是一个人站在台上,讲着一些可以惹人共鸣和笑声的“秀”,只是没有想过为何叫栋笃笑。
之所以听得明白香港人的栋笃笑,应该归功于从小到大看港剧听惯广东话所致吧?要“秀”一场栋笃笑,那个主角还真的是要找很多可以让人一起共呜的课题“嗡”才可以啊!(而且要很生活化!)
想知道栋笃笑的“典故”,从网上就可寻到~
以下综合资料取自《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和《百度百科》:
“栋笃笑”这个词汇是香港艺人黄子华发明的。“栋笃笑”可算是英文“Stand Up Comedy”的翻译。这个翻译很“广东话”,不少香港人都觉得译很传神。虽然这一词源自西方,但跟中国人的相声有不少相似的地方,只是在这个“求新”和“求创意”的年代,年青人较接受一些易明和生动的名词。“Stand Up Comedy”是美国流行文化的一部份,未有黄子华的“栋笃笑”之前,不少人都觉得“Stand Up Comedy”是很新和很“西方”的东西,也不知道原来站在没有任何布景和摆设的舞台上讲笑话可以成名和赚钱,又以为做“栋笃笑”和看“栋笃笑”的都是知识分子。当然,那些人都是未看过或不知道相声的人;他们也不知道其实不少“Stand Up Comedy”的内容和话题都很草根。
黄子华于1990年從西方引进入华人社会的新表演艺术。但当时中文沒有「stand-up comedy」的任何译名,黃子华改之成栋笃笑。随后林海峰在其表演則称之為“是但噏”(“是但”是广东话的「随便」,“噏”是广东话的「随口說」)。据黄子华在清谈节目《志云饭局》中說,“是但噏”是由俞琤起的。
在香港,最早以类似形式表演而知名的是许冠文及黄韵诗;但首先将之以单一节目表演(超过两小时)的是黄子华。黄子华为香港栋笃笑祖师,并亲手带领第二位栋笃笑人物张达明进入“栋笃舞台”。栋笃笑经过十多年发展,渐渐广为香港普遍观众所认识和接受。
除此之外,著名舞台剧演员詹瑞文亦创立“形体栋笃笑”,在2005年,更有许冠文和林海峰加入栋笃笑表演行列,希望打入在这新市场中。继二人之后,2008年森美亦打算打入市场。现在,香港的栋笃笑文化已经开始步向多元发展,而栋笃笑的表演模式也开始慢慢地被中国大陆观众(尤其粤语地区)所认识。
有人认为,栋笃笑对中国来说不是一种新的表演方式,而只是“单口相声”。虽然这样理解或者分析并无不妥,可是相声和栋笃笑在侧重点跟表达手法上略有不同,“栋笃笑”较“单口相声”更偏重与台下观众的互动性及随机应变的灵活性。现在香港流行的单人舞台讲话表演源于北美的 stand-up comedy,还是被称为栋笃笑比较恰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