阁书十四年
应该没有像本人这样的人,可以拥有一本书十四年,但是没有看完。
也许因为拥有它,所以以为随时可以拿来看,但是束之高阁过后,书不断的来,后来的书看了,早来的书已封尘,白纸变黄,还多了很多斑点。
这本阁了十四年的书,是因为书名而想买,翻开来看,签上了自己的大名,注明的年份是1995年,也写上送此书的友人大名。更在同页,抄了刘墉曾经写过的一段话:“亲情不容易被遗忘,只是容易被忽略,忽略等于遗忘!”
如果不是三八那天的报纸,有人介绍与此书同名的中国电影《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本人才知道,这本让自己久久不看的书,原来也曾改编成电影,所以也看了这部电影,像本人这样的人,一直认定看电影的感觉比看书来得强烈,因为有生动的人物在述说着故事,不像书,必需领悟其中,像自己这种越来越精神麻木的人,除非真的很用心很用心在看,不然容易过目就忘。
当然,电影未必比得上原著。加上不是很喜欢那个相当著名的演员XXX娃,所以有些场面听到她在大呼小叫,听了不舒服,此刻觉得,还是“静态”书比较好,可以让自己擅自想像。
不是从来没有翻开此书,应该曾经翻过了62页,因为在那页,夹着一张书签。这本书,在最疼我的那个人还在的时候,以及最疼我的那个人不在的好多年后,就那样阁着。也许不想接受,也许只是心理作用。
引述网上介绍,此书是作家张洁日记题材散文,通过一位女作家诃的回忆,描绘了她为母亲看病、治病直到送母亲远行的心路历程。作品感人至深,并带有强烈的女性色彩,通过主人公与即将离世的母亲之间的种种故事,启发人们要重视关爱尚健在的父母,让父母们不要带着遗憾离开这个世界,同时也不要在父母离去之后再感到遗憾。
也许因为拥有它,所以以为随时可以拿来看,但是束之高阁过后,书不断的来,后来的书看了,早来的书已封尘,白纸变黄,还多了很多斑点。
这本阁了十四年的书,是因为书名而想买,翻开来看,签上了自己的大名,注明的年份是1995年,也写上送此书的友人大名。更在同页,抄了刘墉曾经写过的一段话:“亲情不容易被遗忘,只是容易被忽略,忽略等于遗忘!”
如果不是三八那天的报纸,有人介绍与此书同名的中国电影《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本人才知道,这本让自己久久不看的书,原来也曾改编成电影,所以也看了这部电影,像本人这样的人,一直认定看电影的感觉比看书来得强烈,因为有生动的人物在述说着故事,不像书,必需领悟其中,像自己这种越来越精神麻木的人,除非真的很用心很用心在看,不然容易过目就忘。
当然,电影未必比得上原著。加上不是很喜欢那个相当著名的演员XXX娃,所以有些场面听到她在大呼小叫,听了不舒服,此刻觉得,还是“静态”书比较好,可以让自己擅自想像。
不是从来没有翻开此书,应该曾经翻过了62页,因为在那页,夹着一张书签。这本书,在最疼我的那个人还在的时候,以及最疼我的那个人不在的好多年后,就那样阁着。也许不想接受,也许只是心理作用。
引述网上介绍,此书是作家张洁日记题材散文,通过一位女作家诃的回忆,描绘了她为母亲看病、治病直到送母亲远行的心路历程。作品感人至深,并带有强烈的女性色彩,通过主人公与即将离世的母亲之间的种种故事,启发人们要重视关爱尚健在的父母,让父母们不要带着遗憾离开这个世界,同时也不要在父母离去之后再感到遗憾。
哈哈。。我也是这种人yeh ...
记得在我书架的《海边的卡夫卡》,《苏菲的世界》和几本余秋雨,三毛的书本。。都还没看。。
仿佛知道他们一定会静静的躺在那边。。。所以就没有理会。。
奇怪,当初买书的冲动;买了之后,却没有那股冲动。。 。
可能退休年龄才会看他们's 夏虫
只能说,书就和戏一样,永远看不完!嘻嘻!
P/S:我好像也有那本《苏菲的世界》,也是没动,看来我真的无药可救。